《一场精心设计的圈套》
第12节

作者: 恭大人
收藏本书TXT下载
  刘希才点点头,“那老王那边怎么办?”
  宋传宾耸耸肩膀,“刘书记,谁都知道那是你的事哦。”
  "你这个老宋,又将我军不是,"刘希才指指宋传宾,笑着说道,“咱们别忙着下结论,你去征求一下叶县长的意见。”
  "我马上去。"宋传宾站了起来。
  就在刘希才和宋传宾谈着金恩华的时候,金恩华正坐在组织部的接待室里。
  向美兰看上去比昨天从容多了,只是不住的拿眼睛偷偷的瞅着金恩华。
  当然,美丽的小圆脸上漾溢着的春意,还是难以掩饰的显露出来。
  早就听陈刚说过,读书的时候班长就对自己颇有好感,这种好感被证实以后的惊喜和多年的苦苦单相思,让少女的芳心充满了织热的幸福。
  初恋,总是那么的羞涩和令人神魂不定。

  "班长,要喝水吗?"这是向美兰今天上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  金恩华盯着向美兰的俏脸,调皮的说道,“你还要我喝第四杯吗?”
  向美兰的小圆脸噌地红了起来。
  “你以后别叫班长了,就叫我名字。”金恩华说道。
  向美兰低垂着头,“那你以后也叫我的名字。”
  金恩华点点头,“美兰,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?”
  "我还是想去教书,"向美兰摇了摇头,“是我爸把我调过来的。”
  金恩华望着墙上的挂钟,“都九点半了,宋部长该不会又有事吧?”
  向美兰关切地说道:“再等一会吧,我看到宋部长去刘书记办公室了。”
  不过,现在在刘书记办公室里的人,并不是宋部长,而是怒气冲冲的纪委书记王峰。
  "怎么我老王的事,他宋四眼都要横插一杠。"王峰瞪着双眼,“你要不替我作主,我跟他没完。”

  "老哥哥,先消消气,消消气,"刘希才陪着笑脸,“这事全赖我,月河的事你也知道的,我这不是急着用人嘛,咱俩谁跟谁,你老哥难道不帮帮我?”
  王峰说道:“你少替他打掩护,宋四眼就是个煽风点火兴风作浪的人。”
  刘希才走过去为王峰嘴上的香烟点着火,“这回算你老哥帮我一个忙,人嘛,你看上的,就算你的,我借用一年,就一年,到时候小伙子更有能耐,你老王用起来岂不更得心应手?”
  "你老刘就不该把人弄到那里去,"王峰叹了口气,“月河那两个老家伙,都不是省油的灯。”
  "所以说好钢用在刀刃上,"刘希才说道,“别担心,不是还有我们替他撑腰么。”
  "就看这小子的造化了,"王峰长又叹一声,自言自语了一句,“人我给你了,不过有个要求。”
  刘希才爽快地说道:“你说。”

  王峰说道:“一步到位,付书记兼乡长。”
  "你看准了?"刘希才问道。
  王峰点点头,"鱼入大海。"
  刘希才想了想,微微一笑,“我同意。”
  刘希才拿起了电话。
  "老叶么,老宋在吗,请他马上叫金恩华同志到我这里来一趟,你有空吗,好,请你和老宋一起来吧。"
  放下电话,看到王峰拍着屁股,“老王,再坐一会吧。”

  王峰瞪了他一眼,“哼,我可没那份闲心。”
  组织部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小院,却另开了一个小门和隔壁的县委其他部门相连着,金恩华在向美兰的指点下,刚跨过门口,就看见王峰倚着一棵小柳树,嘴里叭达叭达的吸着烟。
  "王书记,你也在这里。"金恩华急忙走过去
  王峰扔掉烟头,拍拍金恩华的肩膀,“快去吧,精神点,记住,别给我老王头脸上抹黑。”
  金恩华使劲地点点头。

  "以后有什么事,随时来找我。"王峰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  什么意思?难道自己猜对了,刚才向美兰说的可能去不了纪委的消息看来是准确的。既来之,则安之,到那里不是工作,只要不打发回工业局让许从青他们笑话就成。
  站在书记办公室门口,刘书记的秘书帮他轻轻地推开门。那个年代,有秘书是权力到达一定高度的象征,好象青岭县还只有县委书记和县长二个人配备了专职的秘书。
  金恩华小心翼翼地走进刘书记办公室,身后的门被秘书轻轻的合上。
  办公室不大,却坐着三个人,他都见过,长条办公桌前的是刘书记,县里开干部大会的时候见过几次,只不过不象现在这样的面对面接触;身材高大的叶文彬县长坐在办公室内唯一的单人沙发上,在化肥厂的时候还说过话;坐在最靠近门边的藤椅上的宋部长,两年前来组织部报到时见过一次。
  金恩华走到办公桌前站直身子,三个常委齐集一处,看架势就象三堂会审,更证实了自己进门前的判断,如果仅仅是调到县纪委工作,根本用不着三个常委一起找他谈话。
  "刘书记您好,叶县长我您好,宋部长您好。"金恩华恭恭敬敬地一一招呼过去,没有紧张是不可能的,幸好自己早有思想准备,加上天生的不怯场,不然,见到县委书记这样的“高官”,不语无伦次才怪。
  宋部长的身体一动不动,脸上毫无表情。
  倒是叶县长送过来一个微笑,就象这五月的天气一样温暧。
  刘书记几乎是难以觉察的点点头,一双眼睛里发出炯炯有神的光芒,投射在他的身上。
  果然沉稳,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,刘希才心里说道,老王头还是有眼光的。
  对人的主观判断,总是往往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,自己当年南下前去报名时一样,带队的政委看了他一眼,问了他三句话,就让他加入队伍,连父母都来不及告别。刘希才至今还记得那三个问题,“打过仗吗?”“是党员吗?”“你识字吗?”
  "小金同志,你是月河人吧,"刘希才收回审视的目光,露出和蔼的表情,“我去过月河多次,你知道你们月河有个生活中令外人最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吗?”
  金恩华想了想,“因为我们月河的地势是全县最低的,每年的夏天雨季,几乎都会发生涝灾,大水会淹没百分之七八十的地面,所以家家户户摆放的东西都用石头垫高一尺甚至更高,桌子椅子柜子的脚要做得比其他地方长五寸以上。”
  刘希才脸上露出一丝赞许,“我记得你们月河民间有很多的民谣和顺口溜,你认为那几句最能形容你们月河人呢?”

  金恩华沉吟着,月河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太多了,尽管他很喜欢,也记住了不少,但还真没有刻意的研究过,自从上了高中住在学校,好多儿时的东西早忘掉了。
  "刘书记,我说不好,但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这么几句,"金恩华清了清嗓子缓缓吟道,“月河月河有三多,河多人穷船走路,年年涝多神难过,老太小孩讨饭多。”
  “这几句我也听老人唱过,月河穷啊。”刘希才点点头,突然又换了个话题,“你见过泥水匠怎么做生活吗?”
  "我二叔就是泥水匠。"金恩华说道,“小时候放假的时候帮他打过下手。”
  "哦,我小时候也干过,"刘希才轻轻一笑,“你们月河因为容易发水灾,在砌墙时为了增强砖墙的牢度,要在石灰和河泥中加入一种东西增加石灰泥的粘性,是这样吧?”
请按 Ctrl+D 将本页加入书签
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?
上一节目录下一节
【网站提示】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,请向本站举报。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!举报
© CopyRight 2011 yiread.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.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.